東門村[福建泉州南安市金淘鎮東門村]

東門村[福建泉州南安市金淘鎮東門村]

東門村隸屬於福建泉州南安市金淘鎮,位於金淘鎮中部,鎮政府駐地西3.5公里處,距離南安市區僅2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村莊位於周圍四村之中,東臨東溪村,西接石林村,東北與蓮坑村隔岸觀望,西北與杏山村接壤。 村委會設在古街後坑埔街頭,有東頭、過圳、宮口、蘭林、吾洋墟、美茂墘、筐內壟、苦營、兆祥、內墘、溪心、美厝、南美山等13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村民上萬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門村是始祖從泉州東門(一說泉州金魚巷)遷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為“東門”。在元、明、清隸屬南安十四都,民國年間為東門保,解放初為蓮坑鄉,1958年為東星大隊,1980年因與官橋公社東星大隊重名,恢復舊稱東門大隊。1984年改為東門村委會。

地理交通

東門村坐落於巍峨俊秀的高蓋山南簏的淘溪河谷平原上,村莊四周青山環繞,村中碧水長流,風景優美,土地肥沃。面積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90畝,山地2500畝,主要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盛產茶葉,柑桔,桂圓等。 省道307線貫穿全境,金碼公路也在境內與省道307線接軌,距離泉三高速路口2.5公里,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有史以來,就形成以後坑埔為中心的商貿集聚地,特別是這十幾年來,當地經濟飛速發展,又形成另一個商貿市場--新東街。這兩個市場可以輻射到金淘上都周圍九個村及鄰鎮詩山鎮、碼頭鎮。不久的將來,憑藉著交通樞紐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優勢,東門村發展空間不可限量。

是首批被南安市政府評為“富裕型小康村”稱號。歷史以來東門村就是著名的僑村,又素有“草蓆之鄉”的美譽,該地盛產柑橘、龍眼及草蓆編織。境內民風淳樸,熱情好客,人民勤勞致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村中各種設施齊全,各項活動開展較好,如籃球、排球、老年人氣排球、門球等活動。村民們熱情高漲,村莊呈現一片勃勃生機。

大東門 大東門
大東門 大東門
大東門 大東門

東門謝氏

據《南安東門謝氏族譜舊序》載“入閩八大家而謝氏居一粵。稽御史大夫瑫公

恩主趙府元帥 恩主趙府元帥

(申伯58世)服官於閩。四傳至曾孫微公,仕宋為金紫光祿大夫,寵遇恩澤,賜第清源,而謝氏於泉始盛。”又據《南安東門謝氏族譜》載“瑫公,字國珍,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進士,歷官福建御史大夫,上柱國太師,贈衛國忠肅公,唐末,避諸蕃鎮兵亂於閩泉州晉江家焉。”所以,唐末,謝氏與其他姓自光州入閩,瑫公為謝氏入閩始祖。

據《南安東門謝氏族譜》載“溯我祖自唐八姓自光州入閩,吾宗子姓均屬一派,而晉之金魚房與南之東門派始於瑫公六世祖,至七世祖兄弟有三……次諱邦基,官尚書知祿大夫,即我東門所出之祖”。“自晉入南肇於十四都忠孝境後巷街(現為東門村后土樓)子榮也”,子榮公系邦基公之裔孫,現奉為東門謝氏一世祖(申伯74世、瑫公17世),為元末明初人。

支祖謝府大人 支祖謝府大人

東門自邦基公至子榮公計十世,而自子榮一世祖至公元一九二八年第四次修譜,共傳至二十一世(即申伯95世),而自一九二八年至今又有四世,共二十五世(即申伯99世)。

東門的先賢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在此定居繁衍了。古時東門稱十四都忠孝境;解放初,東門村隸屬於後坑鄉政府,稱為東門村。文革時分拆為東星村與東溪村兩村,文革後東星村恢復為東門村至今。東門村村民均為謝氏。是南安市謝氏聚居數最多一個村。歷代以來,由東門村移居海內外者眾多,有移居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各國以及台灣、澳門、香港等地。他們為當地的社會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同時也湧現出許多商界名人,如謝長歲、好音夫人、謝振酬、謝瑞成、謝學群等。他們對家鄉懷著拳拳之心,樂善好施,慷慨解囊,為家鄉乃至南安市的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公益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

世界謝氏宗親總會理事長謝漢儒、泉州市國稅局局長謝燕南、華僑大學教授謝友福、廈門大學教授謝銀飛、內蒙古元福集團董事長,呼和浩特政協委員謝友星、南安市道德模範謝福林、印尼南安公會會長謝瑞成等均為南安東門人,還有各行各業優秀拔尖的謝氏子弟。

東門謝氏字輩:一國學孕,肇修人紀,持守中正,思存義里,宣昭令德,斯文進起。

東門謝氏遷移

東門謝氏簡介 東門謝氏簡介

1、自瑫公入閩後,其七世孫有三人,長諱邦寧,官至荊州知府,為浙江溫州及晉江磁灶揚尾之祖;次諱邦基,官至尚書知祿大夫,為我東門派之祖;三諱邦哲,官至承事郎,為鯉城金魚派及洪瀨後庫之祖。

2、由南安東門移居浙江蒼南藻溪鎮上九保村的先祖繁衍至今有四千多人。

3、由南安東門移居浙江溫州現有數千人。

4、由南安東門移居福鼎縣前街現有數千人。

5、由南安東門移居台灣現主要聚居在台灣高雄左營謝氏宗親現有數千人。

6、由南安東門移居香港、澳門、台灣宗親現有六千多人

7、由南安東門移居海外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各國的謝氏先人,為當地的社會文明作出巨大的貢獻,現旅居海外的東門謝氏族人也有數萬之眾。

8、1957年,政府號召移民,東門很多人移居龍巖、建寧、同安、南靖、漳州等地,亦有因工作、調動、經商移居全國各地。

人文歷史

謝府大人,趙府元帥 謝府大人,趙府元帥

東門村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村內現存有一些古祠、古宅、古井等均保存較好,如東門後坑埔舊街、東門寨、陽朝寨、霞霖宮、蓮花家廟、石獅祖宇、東房小宗、西三祖祠、泉珍厝、大番厝、萬香厝等。現在村中洋山坪上近思國小及南光中學近二十座的現代化高樓巍然聳立,紅瓦白牆,綠樹掩映,為古樸秀麗的鄉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古蹟介紹

蓮花家廟

蓮花家廟座落於東門蓮花穴,因地傳出水蓮花而得名,家廟首建於清朝康熙十三年(公元1673),先後歷經四次重建,至今已有340多年歷史。原家廟後面有“桂花寶樹”一株,大廳有“明經”、“進士”、“會魁”等牌匾,埕前有蓮花池,皆毀於文化浩劫。1989年由海內外宗親謝長歲、好音夫人、謝振酬、謝瑞成 、謝泉裕、謝庭坤、謝漢星等人慷慨集資進行重建,在保持原基原樣的基礎上使舊貌煥新顏。現家廟二進雙護,家廟裡有世界謝氏宗親總會名譽會長謝東閔先生、理事長謝漢儒先生為家廟致贈“源遠流長”的匾額。家廟於2013年,納入南安市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家廟前庭翻新,整平土地,修建蓮花家廟戲台一座,新加坡寶樹堂謝府大人基金會敬立山門一座。

蓮花家廟主要供奉東門謝氏歷代祖先和支祖謝府大人、福德正神、魁星夫子等神明。家廟大門楹聯為“地卜蓮花祥呈高蓋,支分寶樹瑞獻華林”,庭前對聯為“ 寶樹庭前新雨露,烏衣巷口舊家聲”。

東門謝氏家廟山門 東門謝氏家廟山門
東門謝氏家廟 東門謝氏家廟
東門謝氏家廟山門 東門謝氏家廟山門

霞霖宮

霞霖宮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由本境蘭林旅居印尼弟子謝紀皎先生獨資捐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因時事所迫,於1966年拆毀,神明無所歸宿。1983年5月由當任鄉老天財、守捌等人主持,發動海內外熱心族人集資興建,按原基原向不變,宮廟於1984年落成竣工。

霞霖宮供奉東門恩主趙府元帥、境主尊王、劍印黑虎,宮坐虎穴,巍峨屹立,背負洋山,綠竹蔥蔥,前迎三獅,雄視全境。宮內有“龍飛鳳舞”四個斗大行書,極為壯觀,大門楹聯為“忠孝徽聲遠,霞霖瑞色新”。大柱楹聯為“忠孝矜仁里越里門無非資善地,霞霖稱蕊宮繞宮闕儘是寶樹家”。

霞霖宮 霞霖宮

東房小宗

東房小宗始建不詳,重修於共和2006年,於共和2008年竣工。小宗位於蓮花家廟北側,面向東邊紅林岩。

東房小宗供奉東門東房歷代祖先及普庵祖師,大門楹聯為“東來紫氣榮寶樹,房顯祥光燦蓮花”,正堂神龕聯為“脈追東山宗傳寶樹光前烈,源溯晉水秀聚蓮花啟後猷”。


石獅祖宇

石獅祖宇始建不詳,坐落於洋山坪結穴之地,地貌形如眠牛,背擎洋山,面朝虎丘。曾重修於1990年。又因307省道拓寬,於2002年由僑親謝瑞成捐資易地重建,於2004年落成竣工。現石獅祖宇建築精細,流光溢彩。

石獅祖宇供奉石獅長房先祖及謝府安王(東晉名相謝安),大門楹聯為“寶樹枝繁千古茂,石獅氣振五星榮”,偏聯為“金紫蜚聲遠,烏衣載譽長”。


西三祖祠

西三祖祠始建不詳,重建於1999年,由族親謝福林等人籌資捐建,於2001年落成竣工。祖祠為二進大厝,泥金大漆,構造清細,威嚴端坐於蓮花家廟西側,背負蓮座,門迎高蓋,祖之所蕃 ,人丁興旺,人才輩出。

西三祖祠供奉東門西三房歷代先祖,大門楹聯為“蓮埔錦地人文秀,高蓋朱纓世代芳”,偏聯“烏衣衍派宗聲遠,蓮花分支世澤長”。

現代化建設

1、 南光中學

南光中學 南光中學

南安市南光中學坐落在著名僑鄉金淘鎮東門村洋山坪上。校園中風格迥然的現代化建築,在藍天白雲下抒寫著家鄉海外僑胞興學育人、造福桑梓的動人詩篇。

南光中學是一所由海外僑胞集資近七佰萬港元於1988年創建的國中校。校園面積4.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8萬平方米,學校中的教學大樓、實驗樓、電化教學樓、行政辦公樓、教師住宅樓、學生宿舍樓、食堂膳廳等九幢功能各異的大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錯落有致。300米環形運動場及水泥籃球場相嵌其中,相映成趣。校園內茸草吐翠,綠樹含黛,花香縷縷,書聲琅琅,是莘莘學子勤奮攻書,立志成才的理想學園。

2、 近思國小

近思國小校歌——近思之光 近思國小校歌——近思之光
近思國小 近思國小

南安市近思國小於1915年11月1日在金淘鎮東門村成立,國小成立之初主要經營實施國小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成立時員工人數為28人,成立資本247萬元人民幣。國小現在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重點,以行為習慣教育為抓手,以基礎道德教育為途徑,開展專題化、經常性、滲透式教育活動,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初步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懂得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社會生活基本常識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